查看原文
其他

晚安重庆|四进可可西里、六上三江源头,六年里他这样走过青海

重庆发布 2023-07-29


晚上好

这里是第56期

重庆发布·晚安重庆

这个夜晚

让我们治愈你的耳朵


雪山、草野、江河、沙洲……

青海之美,可以满足你的所有想象

青海也不止于美

它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

野生动物的资源库

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安全屏障


年保玉则的倒影。


本期晚安重庆

特别邀请到人民日报记者姜峰

给我们读一读他的新书《走过青海》

让我们跟随他此前驻派到青海时走过的足迹

去感受他对大美青海的深度解读


《走过青海》书影。



走过青海

自序:越过山丘(节选)

作者/姜峰


2010年,研究生毕业前,导师叮嘱我:“当了记者,可不能老坐办公室。”


她是位谨严的学者,一身师范。怕我进了中央媒体“高高在上”,她自然要“耳提面命”一番。


几年后,导师到西安开学术研讨会,我一路相随。临分别时,还是嘱咐:“记着,别老坐办公室啊。”


此番寄语,我从陕西分社一直带到了青海分社,如今又带到了重庆。心里也攒着股劲儿,希望自己有所作为,能被导师看到和认可。


2019年新春走基层,姜峰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做直播。


没错,从职业特点来说,记者需要保持一种在路上的状态,脱离一线久了就容易失去感觉。在路上,看似是最基本的要求,却是记者成长、成才最浅近也最难学的法门,好记者烂笔头,没有捷径、只有苦功。特别是作为党报记者,改进作风、深入基层、访疾问苦、为民鼓呼,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,“铁肩担道义”是一种道德标杆。


然而入行越久,我却越有种删繁就简的体悟:对这个行当已生发出喜爱、眷恋的人,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——在路上,吃苦便是享受,因为喜欢、因为好玩。


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”入行至今十年有余,方敢大言不惭地说句话:我天生就是干记者的命。


可可西里藏羚羊。


回想自己在青海的足迹:


大江大河、莽莽昆仑、沙漠瀚海、神奇天路、藏地秘境、民族风情……一个个远方,被自己“打卡”。站得更高些、看得更远些,经历不同的风土和人物,记录他们的命运和悲欢,我乐在其中。


巨岩交错、万壑纵横的英雄岭。


四月,棕头鸥飞回青海湖。


但代价也不小。在高原上,我曾两次突发脑血管痉挛,持续剧痛且十分危险,为此先后打了五针安定和封闭。青海全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玛多,留下过“夜不宿玛多”的俗语,几年来我却夜宿过多次,而且越往后高反症状越轻,这个现象其实令人不喜反忧:为了适应高原,我的心肺在悄然变大。


与身体的阵痛相比,心理关更难过:两地分居数年,逢到周末,妻子常独自一人带着女儿逛街,看着来来往往的一家三口,触景伤怀,“要是老公能牵着宝宝的另一只手,多好。”


姜峰在海拔4479米的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。


2020年,第四次上可可西里,刚刚在索南达杰保护站做完一场客户端直播,导师就发来了十余条微信语音。平时不太在朋友圈露面的她,把我的一些报道都转发到了师门群里,她为我没有坐在办公室里而由衷地欣慰。


我为导师的默默关注而眼眶湿润,但内心已是平静而释然。


巡守在黄河源头的生态管护员。


因为喜欢和好玩,苦中作乐。


因为喜欢和好玩,自己倏忽一生的尺度,能够伸展、触摸到采访对象那无数人生的生命长度。个人的喜怒哀乐,渐与他人的苦辣酸甜、外物的阴晴圆缺融合成一味。境由心生,境随心转。探访文成公主的足迹,我为她总结出八个字“西出长安、壮行无悔”;用双线叙事的笔法,采写一位在“忠孝两全”间执着、纠结、担当、超脱的扶贫第一书记,写他犹如写自己。


可可西里的双彩虹奇景。


因为喜欢和好玩,我的兴奋点不再只聚焦于大江大河之类的精彩,反而更多地去关注草根、书写平凡,渐渐有了点返璞归真之感。乘着皮卡车,寻访到一个并不知名、再普通不过的藏区乡镇卫生院蹲点调查、解剖麻雀,一蹲就是一个礼拜,记录最基层的卫生人员、藏族牧民的真实生存状态。立夏时节、漫天飞雪,在这个海拔超过4000米的藏乡卫生院的产房,我邂逅了一个五斤七两的藏族男婴的呱呱坠地,还给小家伙随了喜钱……


姜峰和野牦牛队老队员在草原上席地而坐回忆往事。


对旅行者来说,青海是罩着滤镜的诗意和远方,风土民俗都仿佛沾染了点仙气。对常驻于此的我而言,越后来越觉得,青海的工作和生活不过是些柴米油盐、鸡毛蒜皮,弥散着人间烟火、逃不出七情六欲、处处有百般况味——祛魅后直面庸常,诗还在,因为人生俯仰皆诗意。



小布丁·多一点》》


一位记者对大美青海的深度解读


6月18日,《走过青海》阅读分享会在精典书店举行。人民日报记者姜峰做客精典大讲堂,围绕其作品《走过青海》,为展示青海的美丽与魅力,深度展现高原生态文化和精神内涵。


《走过青海》阅读分享会现场。刘政宁 摄


据了解,2017年,姜峰被派驻到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负责新闻采编,他在高原工作生活了六年,跑遍了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全部8个市州、45个区县。莽莽昆仑、巍巍祁连,大湖冰川、戈壁天路…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
岗当村生态管护队的特殊巡线方式——漂流通天河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翻开本书,不仅有山川风貌,还有对经济基础、上层建筑、社会变迁、文化因袭、生态今昔、历史钩沉的观察、思考和建言。除了宏观体悟,更有扎进去的微观见闻,包括一个个采访对象真实、鲜活、精彩的人生和故事。


姜峰在亘古之墙八一冰川下。


“这些都成为我报道和写书的冲动与底气。写青海的书很多,但与作家们的作品相比,我首先是个记者。书的腰封上有句推荐语:一个记者对大美青海的深度解读。诚如斯言。书中还配了150余张照片,大都是我在采访一线拍摄的独家作品。”姜峰表示,希望通过这本书,让更多人走近青海、了解青海、爱上青海。”


玉树赛马节上的康巴歌舞。


“成就一部美文,离不开脚力、眼力、脑力和笔力。所谓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,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作者人生中美好宝贵的一段时光,也记录了他奔走在青海大地上的个人体验和满腔热情。”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表示,除了社会现实层面的内容,这本书也让人深深体验到了美丽青海的诗性一面,《走过青海》是一本自然之书,也是一本生命之书,能加深人们对青海的美和自然的了解,也能让更加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,善待我们的家园。



你去过青海吗?

对青海有怎样的印象?
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


晚安,好梦


大家都在看



25条!重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


新重庆跑起来|民营企业,加速奔!


重庆舞剧《绝对考验》沪上绽放!角逐“荷花奖”




来源:重庆发布

本期策划:许琳珮 李聪冲 姚於

主播:姜峰

音频制作:李聪冲

图片:除署名外其余均由姜峰提供

编辑:许琳珮

声明: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版权所有: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

平台支持:人民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